非華語學生學習方法

認讀

羅嘉怡博士及謝錫金教授利用第二語言的學習理論、綜合高效識字法及兒童口語能力發展的理論,發展出針對非華語學童的教學方法及要點,指出教授非華語學生應針對其基本的人際構通技能(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 Skills,簡稱BICS),以讓非華語學生得以達到日常生活溝通的最基本能力;亦應配合綜合高效識字法,為非華語學生提供愉快學習、有趣有效的識字教學法、提升識字量,及處理學生能力差異四方面的教學。羅嘉怡博士及謝錫金教授的研究論文經由三間幼稚園共約120人參與,當中包括校長、中文科教師及不同年級的非華語幼兒,發展出創作教材及教學方法的要點,包括需要建立字形和字義的連繫、認識漢字部件、了解漢字結構,及創意寫作改寫練習,當中運用了包括選自自謝錫金2002年提出的綜合高效識字法的多種教學法,如遊戲識字教學法、情境輔助識字教學法、生活經驗識字法、字根識字法、部件識字法、集中識字法、心理詞彙識字法等。研究內容詳見Loh, Elizabeth Ka Yee and Tse, Shek Kam. “An investigation of school-based curriculum of effective Chinese character learning for Non-Chinese speaking kindergarteners.” Han-Character and Classical written language Education: 2012: 5. http://db.koreascholar.com/article.aspx?code=265452.

2018年,羅嘉怡博士針對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拼寫的部分再發表研究,指出加強「部件敏感度」(component sensitivity)有助改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(包括非華語學生)的學習效能。羅博士提出三個改善「部件敏感度」,包括:(1)了解部件,由教師指導學習常用部件,再配合其他部件一同使用;(2)了解不同構字方法;及(3)教材可針對不同年級主要分為兩部分。另外羅博士亦指出,除了學習中文拼寫之外,亦應與其字形、讀音和意思相連學習,以達至更有效的中文學習成果。研究內容詳見 Loh, Elizabeth Ka Yee, Liao, Xian, and Leung, Shing On. "Acquisition of Orthographic Knowledge: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 among Learners with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(CSL)." System (Linköping) 74 (2018): 206-16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ystem.2018.03.018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ystem.2018.03.018.